作者:龍鼎網絡發布時間:2015-07-15 18:25:59瀏覽次數:15386文章出處:晉城自適應網站制作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雞湯已經變成了一個充滿貶義的詞語。朋友圈里的轉發,雞湯,差評,要是有人隔三差五就發雞湯說什么也得把他屏蔽了;知乎上的答案,雞湯,反對加沒有幫助,稍微激動一些的主兒可能還要去評論區里面諷刺一番。像一個拿著顯微鏡的斗士,時刻準備著跳出來如斗牛般地哈哈大笑一番。
我記得以前,也不算太久,大約是初中或者高中的時候吧,這類雞湯還是很受歡迎的。在那個時候,我和同學們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上課的時候在桌子下面翻一本新買的《讀者》或者《格言》,翻來覆去的看把書皮都磨損的不像樣子。那時候,我還會虔誠地抄一些這上面的例子和段落,寫在作文上,有加分。我還記得高中的時候,我在桌子上貼了一張字條,「茍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貼了三年,那時我還不知道,這玩意兒叫雞湯。
上了大學以后,用微博和微信的頻率漸漸高了起來。諸如「兩點之間最短的不一定是直線」「生命里最重要的100件事」等等充斥著我的timeline,這樣的文章初看起來還挺不錯,發人深省,但是看多了以后,總有一種莫名的惡心感。本來嘛,惡心就惡心了,我不看就是了,屏蔽了一圈以后朋友圈就清凈多了。但是最近幾天,我發現timeline上的雞湯又變多了,仔細看了看以后發現大部分是小伙伴們轉的雞湯文附上一大片自己的批駁。好奇心起來,變想要看看為什么短短兩三年過去,我們竟對雞湯變得如此厭惡?
知乎上有個答案,說心靈雞湯是「給了湯沒給勺子」。我覺得這話說對了一半,雞湯文的確沒有給勺子,但是本身也不應該給你勺子。就拿那個典型的畫馬的例子來說吧,雞湯的作用在于讓你知道補充了細節以后的馬可以變得如此優美,至于這個細節怎么補充,雞湯文沒辦法也不需要告訴你。期望通過這么一副小圖來掌握畫馬,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夢。有如禪宗里的指月之指,告訴你月亮就在那里,但是怎么走,是需要自己去悟的。
羅永浩在演講的時候說,他當年為了當上新東方老師在山上苦學英語。為了克服自己的畏難情緒,他去舊書市場買了幾十斤的雞湯故事,每當自己感覺讀不下去了就看上幾本,瞬間又覺得自己精神滿滿了。雖然我現在挺不喜歡老羅的,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對雞湯的分析還是有道理的。雞湯這玩意兒就是麻醉劑,因為現在的人都喜歡彰顯自己的理性客觀,因此對于雞湯這樣的東西就顯得很看不上眼,但是人總有心煩意亂干不下去的時候,看看雞湯,打打雞血,也未嘗不是一個堅持下去的好辦法?,F在的問題在于,麻醉劑不能瞎打,坐在電腦前打了一天游戲或者看了一天動漫就別喝雞湯了。雞湯不是飯,甚至不是一碗真正的雞湯,喝多了除了一種「自己可以變得很牛逼」的幻覺以外能增進的東西實在是有限。對于羅胖子、開復老師這樣的人而言,雞湯本身只是一種手段,但對于那些沉湎于雞湯而又無甚堅持的人而言,雞湯本身卻成了目的。
如果你去問「如何能練出六塊腹肌」,一個工具式的有用回答應該是給出每天鍛煉的時間,鍛煉的方式,乃至鍛煉前后的食物搭配;但是一個雞湯式的回答會告訴你,「只要努力鍛煉就一定可以的!」一個更詳細的版本或許會是這樣的:“我有一個閨密,原來140斤,男朋友嫌她胖跟別人劈腿了;她自己也頹廢,每天在宿舍看韓劇叫外賣;后來她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于是開始每天堅持鍛煉,剛開始鍛煉完簡直像死了一樣,但是一個月以后就漸漸習慣了;現在她體重100,找了個帥氣又多金的男朋友,整個人也變得非常陽光;我簡直不能想象鍛煉能給一個人帶來這么大的改變。”這段話除了長了一點以外和前面那句「只要努力鍛煉就可以了」沒有任何區別。它對于一個已經知道要怎么鍛煉只是暫時有點頹廢的人可能能有巨大的激勵作用,但是對于一個想要知道到底「如何練出六塊腹肌」的來說卻不過只是一堆廢話而已。
這種將一切問題歸結為「努力問題」的做法很顯然將問題簡單化了,這恐怕也是雞湯文為什么會這么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它通過不全面的事實給人提供了一種虛假的希望,而現在的人是如此迷茫和浮躁以至于這樣的希望就如同救命稻草一般。通過一系列模糊化的言辭,它讓大部分人都能對此產生共情。比如說下面這句,“你明明知道你需要放手卻放不下,因為你還是在等待不可能的發生,這種感覺真的很難受?!笔裁唇小阜攀帧?什么時候能夠確認「不可能」?概念的模糊性帶來的就是方法上的不可操作性。就好像星座,每個人都知道它的荒謬,但是看描述的時候卻總覺得和自己還是蠻相近的。以共情取代邏輯,這是雞湯文最大的缺陷。
但我認為這恰恰也是雞湯文的價值所在,它本身不是要給你提供勺子,而僅僅是給你聞一聞雞湯的香氣,激發你自己去尋找勺子的動力。就好像抗美援朝時期,那些長篇累牘的論證最終就濃縮成了八個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兩句話之間的邏輯關系很值得推敲,但是這八個字勝在簡單、直接、符合人的心理預期,因而起到了極大的政治動員作用。你寫一篇萬字長文無比理性地分析抗美援朝的得失,準確性上當然大大地高,但是對一個普通士兵而言卻沒有那短短的八個字來的激動人心。
話說回來,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對雞湯文感到不滿呢?第一是因為雞湯往往用力過猛,讓你覺得「我也可以像那些人一般成功」,當你努力了,發現自己也沒成李嘉誠,沒成李開復甚至沒成羅永浩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被雞湯文耍了。當然還有更多的人,看了一篇雞湯,燃起三分鐘的熱血,然后又重新坐回到了電腦前;過了一禮拜,又看了一篇,再次信心滿滿;如是者三,奮起而摔書,“什么破玩意兒,都是雞湯罷了”。
第二個原因也許是因為雞湯文為了起到口號式的宣傳效果選擇性地挑選了事實,用了一些不倫不類的類比,或者干脆犯了一系列的邏輯錯誤。常見的雞湯套路是拿個例說事兒,這就顯然犯了邏輯里以偏概全的謬誤。譬如說下面兩個例子:
第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去某公司求職,老板說,千萬別去推公司里一扇門,大家說好。然后老板也沒解釋為什么,說自己有點事情馬上回來,就把一群人晾那兒走了。然后那個年輕人去把門打開了,里面一張紙條:你被錄用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拘泥于條條框框,敢于嘗試。
第二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幫一個老人看住一個什么東西,老人說不能打開,也沒解釋為什么,然后年輕人就老老實實沒打開。老人回來,對他狡黠一笑,你沒打開吧?你真是一個好青年,給你幾百萬之類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誠信。
單看這兩個故事都沒什么問題,問題在于雞湯的作者試圖總結出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因而這樣用孤例論證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每個人做選擇時的邊際條件都不一樣,孤例幾乎沒有任何說服力。更腹黑的一點的推測是這個青年無論如何都會交好運,因為他老爹是大老虎,老板和老人會想討好他。類似的推測可以做無限多,但是沒有給出任何適用條件的結論沒有任何指導意義。
另一些常見的邏輯錯誤可能有下面這些。
1. 因果倒置。比如說發現成功人士大多熱衷慈善,然后得出結論要成功就要做慈善。事實上很多成功人士是因為成功才有精力和財力做慈善。
2. 錯誤類比。比如最近有篇很火的文章叫「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不是直線」,大概意思就最速降線的理論類比人生選擇,只要路線選對了什么時候都不晚。我覺得錢江灝兄評論的很好,這種就是典型的瞎類比,那是不是可以解讀成人墮落的總是一樣快呢?何不找一條「最速升線」出來?
3. 訴諸情感。網上有人總結過雞湯文常見的詞匯,諸如“在驚訝之余、感恩、淚水、安靜、午后的房間、一位修女、殷切的目光、輕輕地轉過頭去、愧疚、充滿淚水、幸福、圣潔的光芒、永留、深信、鼓起勇氣、平凡、哭了、摯愛、力量、永遠不會忘記、尊敬、不滅、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罕見、顫抖的聲音、榜樣、瞬間我的眼睛模糊了、鼓舞、沉默了片刻……”等一系列模糊的、情緒化的詞匯,使得受眾未經仔細思考就接受某種觀點。這在心理學上面稱作「暈輪效應」。
諸如此類的謬誤還有很多,任何一本邏輯入門書上都會有很詳盡的解釋,我就不再贅述了。這些錯誤也許說明了為什么心靈雞湯在被很多人喜歡的同時會被那么多人所厭惡,因為覺得作者這是在鄙視讀者的智商。然而回想起來,我們小時候看的童話,要是以嚴密的邏輯去審查,不也是漏洞連篇、說教味十足嗎?真說起來的話,那不就是幼兒版的心靈雞湯么?也許是因為我們長大了,能夠發現隱藏在文字背后的謬誤。但是何妨把這些雞湯就當作童話看,用去標簽化的方法去閱讀,這些雞湯,哪怕是矛盾的雞湯,也會讓人心頭一笑。就好像前面說的那兩則年輕人的故事,不正表明了兩種方法都能成功么?我們不愿意向孩子說出童話的虛假,正是希望他們對世界懷有一個美好的希望。讀到雞湯,去掉那些絕對化的結論,不展現了一個美麗而可愛的世界么。邏輯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時刻用邏輯來審查世界未免顯得不太可愛。我愿意了解這世界的極黑暗,但我也愿像李海鵬說的那樣,對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懷有鄉愁。
話說回來,很多人之所以討厭雞湯,不過是因為這些故事看起來實在太沒有邏輯。君不見知乎眾人口喊著反對雞湯,但是每當出現匿名用戶講故事,票數總是嘩嘩的往上漲么。人總是傾向相信這世上是有善的,有美的,正義是有回報的,這也許是幾十萬年間人類為了合作建立的一種心理機制吧。只要這種柏拉圖式的幻想沒有終結,雞湯就一定會在可預見的未來內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
用一句雞湯作結吧。90%的人看完雞湯依然坐在電腦前,10%的人出去找勺子了,最后只有1%的人成功找著了勺子,也只有他們有資格說,“恩,這雞湯嘗起來,味道也就這樣嘛?!?/p>
微信聯系
進入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