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源配资,在线配资平台注册,配资平台公司,配资点评网

×

網站建設

當前位置:首頁 > 龍鼎新聞 > 行業新聞 >

互聯網死了23%,這只是開始

作者:龍鼎網絡發布時間:2015-09-10 18:03:01瀏覽次數:15386文章出處:晉城自適應網站制作

互聯網死了23%,這只是開始



        十二年前剛剛進入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大學政治專業不久的Matt Mullenweg,在自己的博客上發布了用于搭建博客所使用的程序源代碼。十九歲的Matt,并不知道自己編寫的程序在之后的十年里會成為世界互聯網的重要支柱。
        一年之后,休斯頓本地新聞以The Blong Times寫下他的創業故事,并在副標題上為之開啟互聯網博客時代之人。而諷刺的是,正式這篇來自于傳統媒體的報道讓Maat意識到,他自己和他所創造的wordperss應當成為人類開拓信息疆域的革命性工具,于是他離開了休斯頓大學駕駛著一輛二手車一路向西,來到位于舊金山一家剛剛向互聯網轉型不久的媒體公司CNET—開始將數字的福音弘向世界。
  信息的黃金時代
你不會認為現在是最好的創業時代,因為如果你趕上了2003年。
在世紀之交的互聯網泡沫大潮破滅之后,復數以上被譽為明日之星的科技公司湮滅早泡沫中,資本市場和終端消費市場對互聯網的冷暴力整整持續三年。直到2003年互聯網才逐漸迎來了第二春,而Matt和他的Wordpress絕對不是這個時代中唯一的主角。
  Google 在 2001 年的發布了 Google Group,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無需自己架設服務器也能使用的論壇服務——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貼吧——Google 創建它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取代繁瑣的 NewsGroup。盡管 Google 在后來一系列試圖顛覆 Email 的嘗試中并沒有取得成功,但 Google Group 確實加速了以電子郵件為基礎的 NewsGroup 討論組的消亡。
  Google 還在 Wordpress 發布的那一年收購了由 Pyra Labs 創建的 Blogger,后者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 BSP(Blog service provider,博客服務提供商)。收購完成后,Google 依舊保留了 Blogger 這一標志性的獨立品牌——就像面包牌面包那樣的金字招牌——并繼續為用戶提供免費博客發布與存放服務。
  直到第二年,這種全新的,由用戶生產內容的方式才被開源軟件學者 Tim O'Reilly 與他的伙伴在一次頭腦風暴中被正式冠名以 Web2.0 這一名號。這個詞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互聯網創業者的萬靈藥,并且固化為一個又一個輸入框與上傳按鈕——而在此前,大多數網站都不具備任何交互功能,用戶打開這些網站的唯一驅動力是從那里獲取一些什么信息而不是分享。
在那個時代,信息傳播的門檻被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作為一個互聯網用戶—你甚至沒有這樣的自覺—你可以很方便的創建一個博客發布任何你想發布的東西。在2005年出現的Reddi上,權威機構的新聞首次不再是人們關注的主角,而評論才是。
這就意味著普通人們可以用更加簡單直觀的方式在互聯網上創造內容,互聯網從這時才開始真正的成為了用戶的互聯網而不再是網絡工程師、極客和怪咖的互聯網。
全世界對價值內容的饑渴,,讓你在那個時代可以不用懂得前端,無需了解復雜的代碼,只需要寫博客分享出你所知道的事情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封閉與孤島
  信息不互通是這個世界的 BUG,而整個互聯網都是為了修補這個漏洞而存在的。
  早在博客時代,獨立博客與 BSP 的爭論就一直持續在 Blogger 之間。
  獨立博客用戶傾向于獨立購買一個域名,一臺運行博客的個人主機,使用 Wordpress 或其他的博客代碼,架設完全屬于自己的博客。
  在這樣的博客里,博主對整個博客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他可以允許其它用戶投稿,或是隨意修改已經發出的稿件,可以刪除或偽裝評論,可以把博客的外觀裝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還可以在最容易被點擊的地方放上自己的廣告。
  追求獨立博客的用戶動機可能是為了賺錢——在那個時代寫博客放廣告月入千刀并不是什么難事——也有可能是為了獲得更高的自由度。而選擇 BSP 的用戶原因可能更為單純,他們只是因為不會使用 Wordpress 或者是不愿意為域名及虛擬主機付出金錢。
  雖然 Blogger——寫博客的人——都是一群熱愛寫作與分享的家伙,但是選擇獨立博客與 BSP 的兩類人卻有著完全生態:獨立博客像是“中世紀歐洲封建制的城堡”,每一個“領主”在自己的領地上有絕對的自治權,并且彼此之間并不互通有無;而被托管在 BSP 的博客更像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
  雖然通過 RSS、PingBack 協議和 Disqus 評論等功能,獨立博客的生態漸漸向著“歐盟”的方向發展,但絕對自主和過大的自由度仍然使得每一個獨立博客成為一個信息的孤島——獨立在互聯網上并不與他人互聯的自洽信息集合。
  互聯網的信息孤島問題一直像是整個互聯網上一個惱人的 BUG,而所有的互聯網先驅都在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去修復這個 BUG。因為這關系到互聯網的本質——信息的互聯和互通。
  然而在獨立博客和獨立建站上所出現的問題似乎是無解的,隨著越來越多的 Web 2.0 形式出現。眾多的獨立博客博主也選擇放棄獨立博客加入到某一個 BSP 或更后來出現的社交網絡之中。Matt Mullenweg 也在 2006 年推出了 Wordpress.com,這是一個博客托管服務,它允許用戶不必購買域名和服務器就架設自己的 Wordpress Blog。
  信息的孤島并沒有彼此互聯,而是漂移成了一整塊大陸,沒有人意識到,集約的產品形態恰恰是反互聯網的。
  版權與正義
  迅雷給人類文明的打擊就像是一片二向箔。
  2002年,鄒勝龍,30 歲,迅雷 1.0 上線。然而迅雷干掉電驢和 BT 的時間也許比他自己預料中的要晚一些。實際上,直到2007年時,迅雷、電驢社區和 BT 黨之間的紛爭還頗有些三足鼎立的態勢。
  P2P 下載的誕生,原本是為了緩解傳統下載方式對服務器資源和帶寬的壓力。它讓每個下載過文件的人自動成為服務器,從而大量節省了下載服務器的開銷。
  然而 P2P 下載系統無意中帶來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信息庫,在這個信息庫里包含著人類每一天生產的所有價值內容——有收費的、有免費的、有合法的、有非法的、有先進的、有古老的。人類所產生的一切信息,只要有人還對它感興趣,它就不會消失在這片數據海里。
  而為了擊潰這種近乎是人類最完美的內容分享體系,鄒勝龍發明了“離線下載”。“離線下載”是迅雷走向資源大一統的決定性一著,這一功能是如此的簡潔:讓用戶忘記沒有源的痛苦、告別夜以繼日的掛機和焦急的等待。無論是什么資源,一切只需輕按一下“離線下載”,內容將很快出現在用戶的硬盤里。
  與所有優雅的功能背后隱藏著復雜的邏輯一樣,“離線下載”良好的用戶體驗來自于迅雷將整個資源海洋壓縮到了自己的服務器農場中,這否定了 P2P 下載的雙重意義:
  節省的服務器帶寬被迅雷所肩負,并轉嫁成了迅雷客戶端上的廣告、彈窗、流氓插件和會員費用;
  分散存儲的資源再一次被濃縮到了一個可以被鎖定的目標上。
  “離線下載”優雅的用戶體驗不僅僅是 to C(Consumer)的,也是 to B(Business)和 to G(Goverment)的——這世界上再沒有一個水表比迅雷更讓唱片公司、電影公司和各種有關部門感到愉悅。版權與審查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從此可以有的放矢,再不是抽刀斷水——任何有主張權的人都能讓一些信息從迅雷的疆域中永久消失。
  盡管有一些人早就預料到了這一結局,然而“離線下載”還是在基于一種“就算我不用,也會有別人用”的心態下榨干了 P2P 的數據海。海里的魚兒有些逃到了陸地上,而更多的,死在竭澤中。
  2014 年迅雷上市,已經45歲的鄒勝龍顯然已經不太想去管后面的事情了:迅雷業務轉型成 CDN 公司、迅雷股票縮水 22 倍、迅雷出售看看播放器套現,商業評論都說:“迅雷完蛋了”而沒有人注意到一個文明的結束——一片信息的大陸沉沒了。
  用戶成就了鄒勝龍的迅雷,迅雷造就了枯竭的現在,用戶被動選擇了版權與正義,一場歷史的皆大歡喜。
  指尖上的困局
  人類用上帝賜予的十根手指創造了 iPhone,然后從此只用兩根拇指。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觸控設備的出現再加上WiFi的普及和 3G、4G 的發展,讓信息獲取的門檻再一次降低。然而這很有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人們越來越少的在一塊“大屏幕”前,看上一部大部頭的專著或是大段的視頻。
  搞清楚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里真正推動人類進步的是 Information 而不是 Technology 這件事讓全世界收獲了一整個互聯網時代,而當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技術卻再次成為了阻礙信息流動的雙刃劍。
  社交網絡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像是皇后為白雪公主準備的蘋果:它一方面產生大量的碎片化的無用信息,將高價值的大段的信息拆解、扭曲、雜音化;一方面又讓普羅大眾認為互聯網本來就是如此,任何人都應該為制造這些垃圾而做出一點貢獻。
  在博客時代,盡管信息孤島之間距離很遠,但是我們仍能夠看到一個話題又一個話題此起彼伏的引發討論。這種討論是非實時的,長篇幅的,經過沉淀的。在一個話題結束一年以后,你依然可以尋蹤索跡地還原關于一個話題的全部。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你甚至很難在微博、 Facebook 上回憶起去年究竟發生了什么。
  1990 年的雅虎和 1999 的 Google 在產品形態上都實現了讓互聯網上的信息變得更加互聯,而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站的興起卻讓信息再次重回孤島。
  應用與應用之間的信息壁壘時至今日仍然如高墻一般,將有價值的信息圈養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所誕生的公司也樂于相信這些內容是自己所獨有的商業價值,不愿與他人分享。
  更可怕的是,移動互聯網正在瓦解人們對有價值信息的生產能力。
  蘋果將社會對互聯網產品的審美引向了直覺化的歧途,這在蘋果最新推出的 Apple Watch 上達到了極致——即便是蘋果這樣的公司也不可能拿出黑科技,讓用戶能夠在一塊手表上進行更復雜的交互了。于是它推薦用戶在無法回復和不知道該怎么回復的時候,發送一個此時的心跳到對方手腕上。
  這一顛覆式的交互讓人類所有用于描繪心理的辭藻都歸于虛無,它是如此的直覺、直觀以至于讓用戶仿佛返璞歸真到了原始社會,讓社交回歸到無言的呼吸與心跳。純潔得讓人心碎,無用得讓人心醉。
  莎士比亞不可能在平板電腦上完成麥克白,智能手機也不行,智能手表也不行,智能眼鏡也不行。移動互聯網和我們可以預見的可穿戴設備像一只吸血鬼,它讓每個人都可以消費有價值的內容,而從不產生任何有價值的內容。
  All times gone
在人類信息文明最為發達的時代,人類的文明正在發生斷層。
百度要關閉了。
是的,這不是人類第一次關閉如此大規模的BSP,我們之前還揮別過MySpace、無名小站和 MSN Spaces。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用戶雖不多,但影響力大到足以成為符號的博客網站——比如博易、博客中國,還有牛博網。
  每一次這樣的關閉,都像是一次被迫的搬家。雖然無論是微軟還是百度,為了體驗這樣那樣的責任感都會指定好備份和遷移的路徑。但是在不同的 BSP 或存儲方式下轉移,就像搬家中總會或多或少地丟失一些東西一樣。
更何況,在博客的黃金時代結束以后,絕大多數的博客僅僅是存在著而并非仍然活著。更多的用戶要等到強拆發生之后很久,才會面對著廢墟想起自己曾經在某個地方有著一個熱誠經營過的小窩。
  當然,這樣的天災人禍在歷史上總是不斷地出現。
  1900年前,意大利沙諾河畔的一個小丘上,一場突然奇來的災難毀滅了這座希臘人和腓尼基人所熱愛的城市。龐貝古城一夜之間在維蘇威火山掀起的波瀾下沉入大地深處。
  1700 年后,在科考隊員的幫助下重見天日的龐貝古城遺跡中,包含著一些令人驚訝的羊皮紙卷。巖漿曾在這些古卷的旁邊靜靜地流淌,除了邊緣有一些燒焦,上面的文字清晰可鑒。
  在感嘆信息可以用如此簡單的方式穿越時空的同時,對于大多數閱讀本文的人來說,連20年前使用的磁盤都不可能輕易地讀取。
  互聯網和云在加速大眾遺忘的速度,我們很難回溯到 1 年前社交網絡上在談論什么,很難找到 5 年前博客里的信息,很難找到 10 年前的影像資料,幾乎無法讀取 20 年前存儲設備里的數據——但是我卻能輕易地翻開家族相冊看看 30 年前沖印的照片。
  盡管 10 年前主流的影像文件相比起現在的1080P和4K來說,容量往往是不值一提的,然而在越建越多的服務器農場和越來越濃的“云”中,人們卻抽不出哪怕一丁點的空間能為這些逐漸失去的信息留下備份。
  2015年4月21日,在百度空間正式關閉的這一天,Wordpress 迎來了它 12 歲的生日。Wordpress.com 首頁寫著這樣一句文案:Wordpress 占據互聯網的 23%。
  沒人會懷疑這個數字,只不過這也意味著互聯網上 23% 的內容將隨著博主對他們的淡忘而在域名、服務器過期的時候永遠地從世界上消失。


晉城網站建設 - 晉城龍鼎網絡為您解答
 

客戶評價

專業的網站建設、響應式、手機站微信公眾號開發

© 2010-2020 龍鼎網絡 版權所有 晉ICP備14008335號-1

注冊號:140502200020561

公眾號 微信聯系

手機版 進入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