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源配资,在线配资平台注册,配资平台公司,配资点评网

×

網站建設

當前位置:首頁 > 龍鼎新聞 > 行業新聞 >

用戶即算法,知乎這次站在了今日頭條的對面

作者:龍鼎網絡發布時間:2015-09-28 18:14:32瀏覽次數:15386文章出處:晉城自適應網站制作

用戶即算法,知乎這次站在了今日頭條的對面



        當我看到黃繼新,我注意到左手無名指上的戒指,知乎創始人成為非誠勿擾的嘉賓還是一個話題焦點。
        如何看待黃繼新在非誠勿擾的表現?有個人在知乎上提問到,獲得點贊最多的一個回答就是:“知乎玩的再好,你也找不到對象”。但是現在那個答案好像顯得不是那么正確:非誠勿擾淘汰之后,有一位女神聯系了他,就像是愛情小說一樣他們戀愛了,在上個月在知乎內部被傳為美談的二人正式領了證。
   作為Quora在中國的門徒,知乎的增長似乎是可以摸得見的:截至2015年7月,知乎社區已擁有2900萬注冊用戶,月UV1.1億,月累積頁面瀏覽量達3億?,F在知乎全站已累計產生約620萬個問題,以及近2000萬個回答。用戶總回答4,129,244,445字數,是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近100倍,鹿鼎記的2580倍。
在沉淀了大量優質的回答后,如何將站內這些內容傳播并分享出去,成為知乎團隊孜孜不倦研究的問題,因此有了知乎日報、《金錢有術》,以及幾十本電子刊物。羅素曾在《婚姻與道德》中寫道:“無知是一種遺憾”,求知欲是橫貫人類歷史的一種樸素的情緒。如果將欲壑轉換成流量、用戶點擊等實際問題,那就是如何更好的挖掘內容以及如何定義未來的內容。
在移植硅谷創新產品的歷史中,知識分享是相對比較特殊的一個審視對象——既距離商業路途遙遠,也受到搜索引擎與社交網絡的共同擠壓,因此除了兵行險著的風險投資商對其期望頗高,中國秉承實用主義的創業團隊大多意興闌珊,缺少臨摹的動力。
  昨天下午,知乎正式上線了一款新的移動端內容消費產品——“讀讀日報”。除了繼承知乎日報的產品理念外,讀讀日報也在“以人的推薦為核心”基礎上做了進一步延伸。包括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創建日報,邀請別人加入主編。這似乎印證了知乎CEO周源在之前反復提及的一本書《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所論述的觀點:一個城市解決了治安問題,下一步需要的便是繁榮。
  那么新推出的讀讀日報會給知乎帶來怎樣的繁榮?
  知乎日報進化史
  知乎日報成立于2年前,也就是知乎向公眾正式開放注冊的時間段。秉承的想法則是將好的內容分享出去,這也是一個和知乎互補的產品理念:知乎社區負責內容生產,而知乎日報負責傳播并消費。最早的知乎日報是由兩位編輯運營,每天選擇知乎社區里符合大眾口味的熱門內容進行推薦。這就是知乎日報最初的形態,也就是知乎日報1.0時代。
  隨后,知乎對日報進行了升級,從知乎社區的11個領域邀請了40來位專業人士做主編,推薦各自領域里的他們認定的好文章,并且選擇內容的范圍也從知乎社區擴大到了整個互聯網。收獲的成就是:2.0版本里,11個主題日報都成為了各自領域專業人士都很認可和贊賞的好內容匯集地。
  而知乎日報做的第三步驗證便是,在知乎日報2.5里,將推薦者的范圍再度擴大到了5000位知乎用戶,將好內容推薦權交到普通用戶手中。其結果是,今天的知乎日報上你看到的所有內容都來自于用戶推薦。
  到了現在的讀讀日報,也就是知乎日報3.0階段,則是將內容推薦的權利完全的交給用戶,人人都可以做一份屬于自己的日報,人人皆可成為主編。
  讀讀日報可以建一切主題,也不對內容的來源和形式做任何限制,不再僅僅限于知乎社區,也不再僅僅限于文章。一切有鏈接的內容,都可以推薦。網站或微信的文章、蝦米或者網易音樂的歌曲、A站或者B站的視頻、甚至大眾點評的餐廳……等等當然,推薦的一切內容都必須符合當地法律法規。
  “我們鼓勵個人化的東西。為什么?因為這正是以人為推薦核心的魅力所在。所以除了選擇自己品味的內容,以及可以撰寫特色推薦語之外,我們還在很多地方提供了主編可以突出展現自我的小設計。一份日報的創建者,可以為自己日報的讀者取一個特別的昵稱,常常,這些昵稱也反映日報創建者和主編的自我認知。”黃繼新表示。
  黃繼新所謂的特別昵稱,指的是每一份日報對于讀者這一名詞的定義權,比如《同志日報》的讀者便叫做“少數派,”比如《蛇精病歌單:抖腿專用》中的讀者叫做“小馬達。”最好玩的應該是《深夜驚嚇》,直接把讀者叫做“受驚卵”。
  從模式上看,日報的內容主要來自轉發,內容源可以是知乎,可以是新聞客戶端,也可以是優酷、蝦米,主編的主要競爭力在于鑒賞力和品味,這體現在主編的轉發內容上,以及能夠點石成金的轉發語和俏皮話,對于不鼓勵原創的讀讀日報來說,品味和個性顯得更加重要。
  你可以在上面建立一個專門研究酒瓶的日報,每天或者定期發一些酒瓶的照片并配上評論,也可以弄個朋友圈腦殘集合,把你看到的朋友圈里很XX的內容貼出來給大家鑒賞,包括美食達人,去一家高級餐廳吃飯然后點評——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了類似的賬號。
  站在今日頭條的對面
  十年前,當時還是記者的黃繼新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世界仍然需要編輯》,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內容的信息過載:新的問題不是信息不夠,而是信息疲勞和信息過載。十年之后,這個問題似乎更加嚴重。
  解決信息過載的方法就是進行篩選,而對于如何篩選這件事上,不同的公司,則呈現出不同的價值理念。
  比如今日頭條主要依靠算法,根據你關注的內容分類進行推薦,再通過你閱讀的文章模式包括閱讀停留時間等一系列信數據進行計算,最終想達到的效果是系統越來越了解你的品味,推薦的內容你都喜歡看。今日頭條依靠的是強大的技術能力,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不同場合強調:“今日頭條不是一家媒體公司,而是一家技術公司。”
  而讀讀日報則依靠主編的品味和興趣去篩選內容,換句說,在閱讀這件事上,知乎團隊認為“人更加可靠”。甚至在運營細節上,讀讀也沒有從知乎社區中導量,而是選擇自然增長,目前粉絲最多的一個日報也不過1萬人左右,大多數的賬號訂閱用戶人數在幾十人到幾百人之間,當然,也和之前處于內測階段有很大關系。
  但這并不意味著知乎沒有技術基因,恰恰相反,知乎三位聯合創始人中,有兩位都是技術出身,在整個知乎的團隊中,工程師也是占了絕大多數的比例。
  知乎的技術主要體現在內容的運營和算法上,比如知乎之前開發出一個叫“悟空”的anti-spam系統。目前這個系統目前已經受理舉報32萬次,屏蔽spam1億,刪內容320萬,處理賬號60萬個。再比如問題聚類,主要是通過復雜的詞袋模型(如傳統的plsa,LDA,新的word2vec等)對問題文本進行向量化,這樣通過語義將相關問題聚類起來。
  選擇人作為篩選標準而不是機器,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知乎以UGC起家,每天面對上百萬在線的活躍知乎用戶,對于人和內容的關系更加信賴,因此讀讀日報選擇了人作為傳播的渠道和載體。這和著名的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在幾十年前便提出的“媒介即信息”的觀點不謀而合。
  人人都可以做主編?
晉城網站建設-晉城龍鼎網絡為您解答
  讀讀日報里面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功能在于,你可以邀請其他人成為這份日報的主編。
  這個功能暗含的潛臺詞便是,你可以把與你相同品味和個性相同的人拉進來,共同完成傳播和分享,而不必考慮傳統的因素所帶來的困擾。
  傳統的因素指的是什么?也就是傳統媒體中,內容生產的那一套嚴苛繁復的標準化流程和模式。以報紙為例,記者在寫稿之前首先要向領導報題,確定稿件的主題和主要內容,然后獲準后開始操作稿件——采訪,搜集資料,撰寫。等稿件生產完畢后,需要將稿件遞交給編輯,在這個過程中編輯會不斷稿件生產流程,不斷修正稿件方向——比如提醒記者需要采訪XX人,以及文中要提出羅列出哪些資料和數據。等到真正撰寫完畢,編輯還需要對稿件進行更進一步的修改,比如核實文中的數據,確認采訪信息,刪減段落等等,然后校對,簽字,印刷。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內容生產的整套流程都建立在可控的基礎之上,沒有一家大眾媒體會容忍不確定性,而讀讀日報的做法,正在打破這個定律和確定性。換一個表述則是,我怎么知道這個剛加入的主編會不會在我的日報中亂發東西?這就像粉絲擔心某逼格甚高的微博大V忽然開始轉發廣告雞湯一樣。
  黃繼新對此的回答是:“我們又想要確定性,又想要不確定性。要確定性就是,我們看到這個日報能看到什么東西,不確定是說,不要讓我每天猜到我能看到什么。比如說我有一個互聯網觀察的日報,我希望每天能看到互聯網寫的好的文章,但是我又不希望每天猜出寫什么,就是這種感覺。”
  事實上,內容的編輯性(不確定性)并不是讀讀日報的發明或者是首創,在知乎上,用戶也可以對提問進行改進和修改,在當時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創舉,當然也伴隨著爭論。
  關于這個問題,知乎CEO周源解釋稱,知乎打造的是一個公共空間。Twitter、微博上沒有公共空間,全是私人空間,所以說什么都可以。
  對于問題來說,它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盡可能是去重的,第二,它是可沉淀的。那么它必須是公共空間,不歸屬任何人。問題頁就必須把信息變成公共、可編輯的。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在大洋彼岸另外一個偉大的互聯網產品,維基百科。維基百科是這個星球上用戶間協作做得好的產品之一,但是這和它的產品設計沒有任何關系:Wikipedia 的產品設計絕對也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之一。代碼式編輯、糟糕的首頁設計、無引導,連和協作息息相關的討論區域也用著糟糕的布局。那是什么讓一個僅有著 142 名員工的網站成為了全球第 6 大網站呢?
  在這里貼一段維基百科創始人Jimmy Wales在TED上的演講的內容:“有了這個堅定的中立政策, 從剛開始就是不可置疑的, 我們確保了人們能一起工作 文章不會成為簡單的一場戰爭,在左和右之間反反復復。 如果你有那樣的行為, 你會被要求離開這個團隊。網站每一個簡單的改變都會在最近改變的頁面里面。那個最近修改的頁面同樣會進入到IRC頻道,那里人們監控著各種各樣的軟件工具。 人們可以獲取RSS源進行訂閱,他們能收到關于修改的郵件提醒。 然后用戶能設定他們自己的個人關注列表。 我的頁面在很多志愿者的關注列表中, 因為它時常被破壞。 所以,經常發生的情況是有人能很快發現頁面的變化, 然后他們只需要簡單的恢復那個頁面。”
  在革誰的命?

  很驚喜的是在昨天的溝通會上GQ雜志副主編張偉也來到現場并做了分享,他另一個身份是微信公眾號世相的創始人和運營者,嗯,就是那個有42萬多粉絲,每一篇閱讀都接近10萬+那個公眾號,如果你沒聽過,先別忙著關注,因為這個公眾號在幾個月前因為莫須有的理由被封殺了。
  本來這段我是想自己寫的,不過似乎也就是把他說的話轉述一下,那為什么不直接放上原文呢?下面來自張偉的演講速記,虎嗅編輯進行了刪減。
晉城網站建設-晉城龍鼎網絡為您解答
  過去十年里,我經歷過三次大的寫作者權力轉移,每一次都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很大的變動。
  第一次權力轉移是博客的興起;第二次,是從博客到微博;第三次,是微博到微信。這三次轉移都是由互聯網帶來的,而互聯網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你會注意到,每次互聯網平臺的權力轉移,都同時伴隨著另一個慢性的長期的轉移,那就是傳統媒體、傳統出版物的權力向互聯網的轉移。
  我記得,我進入中國青年報的時候,中國青年報剛剛結束了一個黃金年代,當時,一篇報道可以風行全國,推紅一個記者,我是一個縣城高中青年的時候,就知道中青報某位記者的名字了。南方周末、財經等媒體,都有過這樣的好日子。但博客興起之后,第一批新權力擁有者出現,王小峰等人都是佼佼者,韓寒真正的人氣爆炸就是在博客上實現的。那個時候,傳統名記們,要么沒有開博客,要么沒有出名,并不是他們不愿意,而是他們沒有。
  沒人料到,微博出現后,當年的知名博主們大部分銷聲匿跡了,這是第二次權力轉移,新出現的風頭人物,是一些你可能從沒有聽說過的人,而且他們此前看起來也很難作為寫作者出人頭地。舉一個例子,作業本,一個普通的青年,過著普通的日子,突然就在微博上火了。當時作業本到底有多么火,大家應該還記得吧,他的一條微博可以造成事件,直接迫使一些地方政府聲明甚至認錯。
  第三次比較近,各位都是參與者,那就是微信的出現。微信公眾號上,過去的情形再一次上演,在微信公眾號年代,多少人還會記起作業本來呢?但有人替代了它的角色,比如“視覺志”這個微信公號,山東一個公務員開辦,后來辭職專心經營,數百萬關注者,風行一時。我們不討論它的優劣和版權問題,單討論它的權力和影響力,那是非常大的。
  這中間有個什么現象?一個新內容平臺成立的標志,是它使一群此前默默無聞的人忽然獲得廣泛影響力。你會發現,每次平臺更迭,都伴隨著一批名人的消失和一群無名者的成名。為什么呢?
  靠內容成名,這件事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必然性很簡單,勤奮、愛鉆研、了解人性。偶然性指的則是運氣,或者說“時機”。一個能力優秀的人,可以寫出非常好的報道,為什么成不了微博紅人?為什么沒有辦出很牛的微信公眾號?很多時候真的很隨機,一個平臺剛建立,有些人嗅覺敏銳,撲過來苦心經營,然后搭載這個平臺迅速上升的風口,成為大人物。很多草根大號都是這樣成功的。等到權力結構基本確定,再想成功,就得有特別強的能力,一般人已經很難做到。
這個過程,我覺得很像一個朝代的變化。舊王朝里,老百姓不能做高官,一群無望的人早加入義軍了,成了一個“開國將軍”。然后這個周期再來一次。但是,黃繼新說更好的比方,我認為這是我們之間的差異,他說,這件事就像是開新服。游戲里,老服務器開放的荒地時期,我們公平競爭,努力和能力的人成為高玩家(高級用戶),其他人成功無望,感到無聊,準備不發揮了,在這個時候官方開了新的服務器,普通玩家進入,所以一番廝殺,過去的
平民有機會成了新的高玩。
         一個新的平臺,是否可以成為一個新的權力格局制造商,我想,看看它是不是完全改變現有平臺的權力路徑。微博對微信是一個顛覆、而目力所及,全新的內容平臺,都或多或少是微信公眾號的模仿或平移,邀請了一批已經出名的老平臺大牌玩家在這里吸引人氣,這種情況下,過去的大V過來還是大V,這個平臺的價值不大。
         只有當以前的路徑不能依靠,人們必須平等地研究新的玩法,新平臺很可能會發生。
         我不敢說的是:讀讀日報是不是一個新王朝或者是一個新的服務器。謀事人成事在天。但它確實是提供了完全平等地新規則。這個規則在我看來很是核心,那就是推薦,幾乎人人都有能力做推薦,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來這里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影響力。我注意到,應急有一些人在這里拋頭露面了,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開始。

晉城網站建設-晉城龍鼎網絡為您解答

客戶評價

專業的網站建設、響應式、手機站微信公眾號開發

© 2010-2020 龍鼎網絡 版權所有 晉ICP備14008335號-1

注冊號:140502200020561

公眾號 微信聯系

手機版 進入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