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是AI面试官,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工作经历。”电话那头传来温和、略带停顿的电子音。珍妮弗·邓恩想了半秒,才恍然反应过来:眼前的这场副总裁职位面试,并没有真人参与。二十分钟后,她挂断电话,失落又疑惑。连问题都答不上来的“虚拟面试官”,让这个有着三十年营销经验的女士,在求职路上第一次感受到彻骨的冷漠。
AI面试官,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全球招聘市场。有数据显示,2024年,仅美英两国已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企业将AI用作初面“把关人”,而70%的企业坦言,AI已彻底融入他们的招聘流程。简历筛选、人才搜寻、职位描述制定……这些本来需要HR眉眼交流、逐字筛查的工作,现在早被算法拆解重组。效率的提升无疑是天翻地覆的。加拿大温哥华的非营利组织Propel Impact,原本一年只能面150个志愿者,如今靠AI半年筛了500人,最后录用的达300人。以往申请者需劳累奔波线下面试,如今录制一条视频,AI可“批量”分发至被多家机构审核。
可机械式的面试体验,却让许多人陷入崭新的困惑与不安。22岁的查尔斯·惠特利,计算机和数学专业出身,刚步入社会的他,已是两次AI面试的“老江湖”。他记得有一场,AI试图模仿真人语气,不断加进“嗯啊”填充对白,却越发像恐怖电影。那一刻,他甚至有种“闹鬼”的错觉,而不是和一个真切的职场考官交谈。他对我说:“AI根本做不到真正的交流,感觉每一步都是套路。”
AI面试官的确“自带剧本”。问及工作经历、技能、项目,甚至能根据你的每一条回答再追问更多细节,效率高得过分。但反向提问时,却常常一问三不知。邓恩打趣,“我想搞清楚公司文化,AI却像关闭了课堂的自动答题机。”更令她和很多人郁闷的是:AI永远不会给出面试后的真实反馈,既不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也不清楚岗位后续安排。难道我们不过是在帮这家公司的AI练习题库?
担忧和分歧随处可见。TestGorilla调查清楚写明,虽然97%的美国企业和92%的英国企业认可AI提升招聘效率,仍有30%的公司对这个“高科技人事”持观望甚至排斥态度。究其根本,有人觉得成本高操作难,有人质疑数据安全,还有44%的人,直言“没这个必要”。不同类型的企业、岗位,和求职者本身的性格,对AI面试的适应程度天差地别——21岁的商学院学生詹姆斯倒是十分舒服。“AI不会给我压力,反倒让我能更自信展现自己,面试后还得了理想实习。”但57岁的市场老将艾米丽·罗伯逊-耶因斯特,却始终难以习惯。在完成一场冗长的AI“硬核考核”后,她只得到了标准化回复:“我们会尽快通知您。”此去无回音,她懊恼地怀疑,自己是被企业用来训练AI模型的“小白鼠”。
猎头、招聘平台、AI创业公司的热情有没有错?答案并不完全否定。Ribbon AI等“面试黑科技”公司正在努力让AI更“像人”——可定制声线,动态动画波形界面,甚至尝试丰富问题类型和面试节奏。行业大拿们坦言,人力招聘永远无法满足企业急速招聘高峰的效率诉求。尤其在疫情后,海量求职者靠AI“批量自动投递”简历,HR排查不过来,AI面试官的诞生似乎也是一种“被动选择”。但,“体验更人性化”这个说法,恐怕今天还站不稳脚跟。
在“AI涌进人事部”的这股风潮里,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虽然各种技术评估卷土重来,绝大多数公司,尤其头部雇主,却反而更看重软技能和价值观的适配。74%的美国雇主已开始采用专业技能“实际考核”替代传统简历,66%则把“整体人物素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批判性思维、沟通力、协作能力和文化适应力,才是最终“筛人”真正的核心指标。而AI,可能极能梳理专业术语,却很难觉察面试对象是否拥有卓越的“人性温度”。
一线HR们的眼光依然雪亮。HiredSupport总裁乔尔·沃尔夫直言:一沓沓AI生成的“完美简历”,在他们眼里不过千篇一律,术语堆砌太容易露馅。更有趣的现象出现了——AI帮忙面试、AI帮忙写简历,最终还是要人类去判断:谁真正“能干活、合群、能沟通”。有时候,最有温度的部分,才最难被数据量化。
AI面试官,是否会抢走“真实对话”的机会?AI技术是否能带来终极公正和效率?我倾向于相信:AI能把人从繁琐和重复的筛选、行政流程中解放出来,让真正的交流只存在于关键节点。但招聘,是一门“看人”的艺术,不全靠分和标准去决断。你会乐意接受AI面试官吗,还是始终渴望那句来自真人的、“聊聊你过去这段时间有过什么成长”?
夜深人静时,后台数据高速流转,AI面试官一刻不停地提问、复核、评分。而招聘背后,那些微妙的犹豫、勇气、笃定、共鸣——也许,真只能从真人眼神、语气和瞬间的翻转里,被完整捕捉。AI卷土重来,效率骤升的招聘大潮扑面而来,但人和人之间的故事,永远不会只是问答和分值那么简单。
炒股配资股票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