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2篇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而撰述的史书。盐铁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以盐铁、酒榷、均输、平准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问题。《盐铁论》不仅在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是一部语言优美的散文著作。
158.相刺
大夫曰:“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孔子所以不用于世,而孟轲见贱于诸侯也。”《盐铁论.相刺第二十》
图片
【译文】大夫说:“唱歌的人不期求他的歌声好听,而可贵处在于合拍;谈论的人不期求他的言辞华丽,可一定要符合事实。声音动听但不懂得曲调,不能算是会歌唱;言辞优美却不了解形势变化,不能叫做会议论。拿着圆规就认为矩尺不对,端着测水平的“准”就指责量直线的“绳”为错,只有一孔之见,只懂得一种道理,但不懂得比较衡量得失利弊。因为自己未见就不相信别人,这就好像夏蝉不知道冬雪一样。死抱着古代经典来应用于当世,就如同辰星和参星永远不能相见,粘住弦柱去调瑟那样,必然难以适应啊。这就是孔子不被当时任用,孟轲被诸侯所看不起的原因。”
【简析】大夫的论辩重点是在强调实用。“歌者贵在中节”一语看,节奏是诗歌基本精神所在,吟诗、作诗或欣赏诗歌时,合于节奏,便能产生一种与节拍意识相一致的美感,从而实现独有的审美意义。“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中的“不知转”指不中节,它不仅“未可为能歌”,而且是对诗歌固有审美内涵的破坏与颠覆。“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一句,是大夫指责文学贤良追求语言的整饬繁丽而忽视内容的的切实可行。从大夫和文学贤良论辩的原则看,文学贤良所主张的道义,笼统地理解为儒家传统思想,而大夫所崇尚的“务在事实”,只是对现实政治中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的简单追求。大夫强调的论辩原则是以实用为上,文学贤良强调的是以理服人。大夫攻击对方“不知权衡”,文学贤良攻击对方“相迷以伪,相乱以辞”。但论辩双方确认不能以追求语言的靡丽为目标,而必须以道理的充分阐释和道理的切实可行为第一要义。
159.疾贪
贤良曰:“驷马不驯,御者之过也。百姓不治,有司之罪也。《春秋》刺讥不及庶人,责其率也。故古者大夫将临刑,声色不御,刑以当矣,犹三巡而嗟叹之。其耻不能以化而伤其不全也。政教暗而不著,百姓颠蹶jué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若此,则何以为民父母?故君子急于教,缓于刑。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是以周公诛管、蔡,而子产诛邓皙也。刑诛一施,民遵礼义矣。夫上之化下,若风之靡草,无不从教。何一一而缚之也?”《盐铁论.疾贪第三十三》
图片
【译文】贤良说:驾车的马不能驯服,是赶车人的过错。百姓不听从管教,是官吏的罪过。《春秋》上不讽刺老百姓而责怪当官的。所以古时候的官吏在监督行刑之前,不接近娱乐女色,刑罚已经得当了,还要再三审察、叹息。官吏为自己不能教化好百姓而使其受刑感到羞耻。政教昏暗而不使它光明,百姓跌倒而不去搀扶,这就好像小孩走到井边,任凭他掉进去一样。如果是这样,那么当官的怎么去做老百姓的父母呢?因此,君子以教化为先务,刑罚其次。处罚一人,要使百人改邪归正;处死一人,要使万人以此为戒。所以周公杀了管叔,放逐蔡叔,子产杀了邓晳。刑罚一施行,老百姓都遵守礼义了。上边教化下边,好像风吹草倒下一样,没有不听从说教的。何必要一个一个地捆绑起来呢?
【简析】这段话强调化民成俗为吏道的重要任务,奉行律令仅在其次。显然是倡导儒家思想。“百姓不治,有司之罪也。”“临刑而嗟叹”,再三审查,能反躬自问,不能教化好百姓,以致感到羞愧。“爱仁以及物,治近以及远”,推行仁政,以民为父母。治理天下,以德化民,缓刑省法为第一要义。刑罚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做到杀一儆百,刑正民遵,落实在教化上。文学贤良对统治者耳提面命,有强烈的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先进行自我革命,再以上化下;先把百姓装在心里,再施行刑律杀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股票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