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2篇
《水经注》由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所著,全书四十卷,共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192.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缺)处。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水经注.江水》
图片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命要紧急传达,这时早发白帝城,傍晚就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乘奔马,驾长风,也比不得飞船便捷。春冬时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陡峭的山峰有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崖间清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其中的味道说不尽。每逢初晴的日子、下霜的早晨,森林肃穆,山涧清幽,骤然间高猿一声声鸣叫,持续不断,显得惨淡凄凉,在空灵的山谷中回声婉转,久久不绝。所以三峡渔民有这样的歌谣:“巴东三峡中巫峡最长,猿猴的鸣叫几声凄厉,只令过往行人泪湿衣衫。”
【简析】全文二百多字,却写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山川草木,峡谷深涧,悬泉瀑布,激流绿潭,高猿怪石,古柏寒林,渔歌民谣。夏春冬秋,各具风姿。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最后写寒秋肃杀,以江水为脉络,顺流而下,入情入理。作者写山势,几百里的三峡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空隙,重重叠叠如屏障一般;两山对峙,江水涌出其间,仰头只能望见一线天。写江水湍急,切中夏天江水高涨,突出一个“疾”字。写春冬两季的三峡景色时,细致刻画水的颜色和姿态,湍水急流如素,潭水深静碧绿,清波倒映两岸景物,绝巘的怪柏,飞漱江流的悬泉瀑布,令人心旷神怡。写秋景而没有点出“秋”字,用“霜”“寒”“素”三字点出气候变化,给人以萧瑟之感。后以三峡有名的猿啼渲染,“高猿长啸”引起的凄凉哀婉感受,注入了人的强烈情感色彩。渔者的歌谣诗情画意般描绘出三峡风光,富有传神的力量。
193.黄牛滩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色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水经注.江水》
图片
【译文】大江仍然东流,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叫黄牛滩。南岸层层叠叠,山岭高耸,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有人负刀牵牛,人呈黑色,牛现黄色,轮廓较为分明。然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很高,再加上江水湍急迂回,即使路经两天两夜,还能望见它。所以行人撰写歌谣:“早上从黄牛出发,夜晚住宿在黄牛山。经过三天三夜,黄牛山看起来还和原来一样。”
【简析】黄牛滩在黄牛山下,黄牛滩两岸“重岭叠起”,有状如黄牛的岩石。最奇妙的是状如“人负刀牵牛”,人是黑的,牛是黄的,这黄牛滩真是名副其实。主要写山,山水相依,似乎脱开了江水来写,其实处处都离不开江水。介绍黄牛滩,一个“迳”字,感觉江水匆匆而过。写南岸形如黄牛的岩石,此处人迹罕至,为后面江水湍急做铺垫。山高所以水急,水急船快,即使船行几天几夜,犹见黄牛山。四句歌谣,三句重现黄牛,黄牛山让作者感到自然造化神奇,也给读者难以磨灭的印象。欲知黄牛山真面目,不厌山高水长,不妨身临其境,探寻究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股票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